当前位置:地区篇

四十年风云激荡 奏响钢都盛世乐章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时间:2018年11月30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九州生气恃风雷”,四十年来,鞍山与全国人民一道敞开胸襟、拥抱世界,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全世界!回首四十年,勤劳进取的鞍山人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把鞍山逐步建设和改造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明城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

  改革开放以来,鞍山充分利用本土产业优势,制定实施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发展的外向牵动战略,一个全方位、大开放、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全市人民在改革开放既定方针的指引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心同德、埋头苦干,经济发展顺利进入快车道。

?

  二十世纪鞍山经济完美收关。到200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3亿元,较1978年增长5.6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次产业占比由1978年的10.7:79.2:10.1调整为2000年的8.4:48.4:43.2,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但占比下降30.8个百分点,鞍山实现从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向综合发展城市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

  新世纪伊始,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推上日程,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市围绕科学发展观战略布局,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2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新一届领导集体确立,全国上下凝神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继续砥砺前行。鞍山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下,发扬爱国、创新、务实、敬业的鞍山精神,全面推进“实力鞍山、诚信鞍山、素质鞍山、幸福鞍山、美丽鞍山”建设五个鞍山重大决策部署,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诸多领域取得成就。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3.1亿元,较1978年增长17.3倍,三次产业占比再次调整为5.7:39.8:54.5

?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鞍山完成了以第二产业为经济主导地位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实现了以工业生产为绝对支撑向工业生产加工、商业服务、科技研发、对外贸易等多元协调发展的产业升级转换,鞍山经济综合实力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

  农业生产全面改善,农村经济欣欣向荣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的实施,打破了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并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给鞍山市农村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

  家庭联产承包全面推动农业生产格局转变。1978年末,中国农村改革犹如星星之火,迅速在全国扩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农户成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开启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格局。到1983年末,全市农村基本建立起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6879个,农户达37.9万户。全市农民以极大的热忱投入改革,充分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到1991年末,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08.7万吨,较1978年增产24.6万吨。

?

  市场经济介入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开启了农村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全市开始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乡镇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到1998年,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导向、商品基地为基础、龙头产业为支撑、服务体系为保障的农业产业化框架。初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优质米、温室蔬菜、蛋鸡、肉鸡、牛肉、生猪、南国梨、优质苹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以及花卉、经济动物、珍稀水产品、山野菜、板栗五个新兴行业。199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4亿元,较1991年增加32亿元,增长1.6倍;较1978年增加41.1亿元,增长3.6倍。

?

  政策扶持力促农村经济多方面共赢。1999年全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倾斜力度,设施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形成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多赢局面。设施农业重点项目有力地带动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特色农业优势突出,南国梨、食用菌、花卉、观赏鱼、反季蔬菜、精品稻米等名优产品远销全国。与此同时,城市化、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农村集贸市场繁荣兴旺,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生活。到2012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04.4亿元,较1978年增长9.9倍。

?

  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蓄力农村再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调整了农业补贴政策,转变了农业投入机制与方式,构建了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提高了扶贫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下,全市诸多“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为全面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加速打造以海城服装、岫岩美玉、台安精品杂粮为主体产业的县域经济做优做强、集聚发展的园区产业平台,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村发展,用城市思维建设农村,推动全市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后英、西洋、宝得、鞍轮等大型集团公司,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做出巨大贡献。到2017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0.8亿元,较1978年增长13.4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4.3亿元,较1978年增长30.8倍;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5075元,较1978年增长111倍。

?

  四十年来,全市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加,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曾经在自给自足中沉睡的农村已然在党的政策刺激下苏醒,并在涌动的经济浪潮中扬帆起航。

?

  工业生产高歌猛进,产业升级效果突出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鞍山市坚持“改革改造、开放开发、加速发展”的战略,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调整产品结构;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以经营管理为突破口,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逐步形成以“一个基地,三大产业”为主导,以冶金、机械、纺织、建材等工业为主体,行业较为完整、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

?

  工业生产不断壮大,总体实力不断攀升。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地实施对工业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全市工业生产总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利税总额成倍增长。2017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73.4亿元,较1978年增长13.9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1.8亿元,较1978年增长12.7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0.9亿元,较1978年增长4.9倍;完成税金总额85亿元,较1978年增长3.5倍。

?

  鞍钢发展成就辉煌,对地方经济引领作用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鞍钢一方面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上不断探索,从“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到股份制改革,有重点、有层次的实现企业稳步发展;另一方面持续开展大规模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综合生产能力成倍提高,产品规格品类达到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标准,重点产品品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2017年,鞍钢实现工业总产值653.2亿元,较1978年增长17倍;生产生铁1886.7万吨、粗钢2070.7万吨、钢材1982.6万吨,较1978年分别增长1.9倍、2.1倍和4.2倍。

?

  地方工业在鞍钢为先导的引领下,在全市工业中的占比大幅提高。1978年,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11.2亿元,仅占全市工业的14.3%。经过40年开放发展,全市地方工业坚持依靠鞍钢而不依赖鞍钢,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已经形成拥有冶金、机械、化工、电子、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装备优良的工业体系。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20.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3.8亿元,完成税金总额37.3亿元,较1978年分别增长77.1倍、74.1倍和19.2倍。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55.7%,较1978年提高41.4个百分点。

?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鞍山成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高端产业。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150.6亿元,较1978年增长50.2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弥补了全市工业发展的空白,为全市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科技动力。

?

  商品流通市场繁荣活跃,旅游服务业迅速成长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流通体制,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现代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适应新形势消费的流通主体迅速形成。服务行业顺应市场需求迅速崛起,全市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满足。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79.1亿元,较1978年增长74.8倍。

?

  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适应新消费需求,新消费热点、新消费结构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不断提升,全市相时而动,探索引进新商业形式。商业综合体逐渐取代了百货大楼,超级市场代替了商店,网络购物视角开阔、四通八达。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业态种类齐全、适应各种消费群体需求的消费服务网络。2017年,全市各种类型的零售网点已达10.7万个,较1978年增长118倍。四十年间,随着流通体系的逐步完善,全市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消费热点合理轮换,消费方式推陈出新,物流、配送服务的迅速发展顺应了新消费模式的转变。到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8.1亿元,较1978年增长137倍。

?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时期全市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力度,19969月建成玉佛苑,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最大玉佛,蜚声内外,吸引众多游客顶礼膜拜。200612月,岫岩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玉都,岫玉以多年荣获“中国国石第一候选石”闻名遐迩,岫岩每年吸引观光购物客流巨大,旅游消费热度持续升温。2017年,素有“东北明珠”之称的千山晋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多年来千山以其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奇峰古寺、传颂的诗篇佳话吸引众多游人慕名而来、登临览胜。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582.6万人次,其中,外籍游客21.4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74.7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2亿美元。

?

  对外贸易成就斐然,出口利用外资增长强劲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高度重视外经外贸工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全市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外资引用、外贸进出口、国际技术合作以及涉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

  出口对我市经济拉动作用日显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结合鞍山实际情况,全市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扶持企业出口能力不断增强,促使全市外贸出口快速发展。“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全市涌现出一批出口创汇骨干企业,形成了以钢材、机电、镁制品、滑石制品、化工、纺织服装等大宗产品为主,出口品种齐全的出口贸易体系。2017年,全市实现出口总额20.1亿美元,是有统计数据记载的1989年的111倍。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的钢材、机电产品、精加工矿产品比重迅速提升。出口商品的种类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副土畜产品向科技含量高、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延展,出口市场逐年扩大,遍布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外商投资对全市经济发展影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和软硬环境的改善,吸收外资的渠道不断拓宽,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项目品质和水准不断提高,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明显。1985年,全市批准确立了第一个外商投资项目,揭开利用外资的序幕。到1988年,当年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3个,虽总体规模不大,但发展迅猛。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市经济进入高增长阶段,外资项目触角逐渐延伸,利用外资实现高速增长。到1993年,当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达208个,合同利用外资额达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高速增长。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外商投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加之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洗礼,全市外商投资一度放慢步伐,更趋于理性、健康、优质发展。到201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9亿元,达到历史峰值。之后,随着全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资本市场富足,对外商投资需求的迫切度明显降低,全市利用外资步伐逐步放缓。投资主体呈现由小企业向大型主导企业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收益型向战略型转变的良好局面。

?

  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鞍山市在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城市建设成果丰硕。经过近40年的建设,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景区青山碧水、商圈色彩斑斓,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斐然。改革开放以来,鞍山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支持科技研发和环境治理保护方面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近四十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万亿,为鞍山市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首破千亿元,达到1000.1亿元,较1978年增长351.1倍。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更是达到8464.3亿元,占近四十年来总投资额的56.4%,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力度最大的一个五年。随着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市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相继开辟了后裕、湖南、深沟寺等住宅新区,千山、玉佛山两大旅游景区;扩充了达道湾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千山风景区三个新开发园区;通过撤镇设街道,撤村建社区,不断扩大城区行政建制。到2017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72.6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2.5倍。鞍山已经建成西部工业区相连,东部风景区比邻,中部商业区和住宅区相映的城市总体格局。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增加,鞍山市政府加大力度积极投入城市道路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年,鞍山城市道路路网、路况、路貌均发生巨大变化。先后修建了民生路、解放路和旧堡地道桥,架设了解放路、四方台、五一路立交桥,开凿了玉佛山、自由街、深营路隧道,新建了由解放西路、西北环和西南环形成的城市外环路。道路长度不断延伸,道路宽度逐年拓宽,到2017年,全市城市道路长度达706.6公里,道路面积达到1783.1万平方米,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5倍和3.8倍。

?

  全市城市建筑现代化气息日渐浓重。目前基本告别平房及五层以下楼房,建筑物绝对高度不断刷新,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住宅区自来水、煤气、供电、供水配套齐全,商业区霓虹闪烁、灯光璀璨。改革开放40年间,全市大规模实施水泡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危房改造三大工程,住宅建设取得飞速发展。2013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达到历史峰值,全年销售面积达到899.6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366.5亿元。到2017年末,全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1平方米,较1978年增加20.5平方米,增加2.1倍。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发展、文化进步,城市智能化水平提高,生活便捷度大幅提升。201212月鞍山铁路客运进入高铁时代,鞍山西站正式投入使用。城市交通完成了从单一公交系统到出租车,再到私家车的出行方式升级,并借助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实现了更加快捷、绿色的出行方式转变。城市治理实现了专业化,城市卫生状况不断好转,空气质量大幅提高,绿水青山工程效果明显。城市照明突出了强烈的现代化气息,夜晚灯火通明、霓虹璀璨。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效果充分显现,城市文化逐渐形成,2017年鞍山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随着全市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断积淀。

?

  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人民生活保障显著提升

?

  1978年以来,鞍山完成了由低收入、低消费向小康生活迈进的过程,城市居民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到2017年,鞍山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320元,是1978年的119.2倍。

?

  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空间逐渐扩大,消费增长和消费档次升级推动衣食住行全面改善。2017年鞍山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1838元,是1978年的85.2倍。吃,人们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逐渐开始追求营养、健康,绿色食品备受青睐,食品消费占比不断下降,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转变。穿,随着人们文化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衣着充分展现出自信与活力,反映出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飞跃。住,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棚户区、危房全面拆除,小区式住宅新颖别致,公寓式大楼高耸林立,物业设施齐备,芳草碧树繁茂,生活空间温馨惬意。行,全市公交线路不断扩展延伸,2017年全市运营公交车数量达到1710辆,加之5375辆出租汽车的昼夜服务,网约车行业的迅速兴起,私家车普及率的逐年提高,无一不为全市居民的方便快捷出行提供了保障。

?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保障辐射面遍及全市每个角落,伴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连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连年减少,2017年城市城区低保标准达到7284元,城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0551人,全面实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应保尽保。

?

  科教文卫协调共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

  科技事业高速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吸纳、激励机制,推动结构调整,通过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企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2017年末,鞍山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4家,期中规模以上企业8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15.3%,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7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的18.8%。受理专利申请3104件,授权专利1882件,签订技术合同71项,成交金额达13.1亿元。科技事业取得的长足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教育事业茁壮成长。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尊师重教氛围浓重,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教学基础设施日渐完备,特色教学、民办教育快速兴起,为鞍山乃至全国培育出了大批创新人才。到2017年,全市已有辽宁科技大学和鞍山师范学院两所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23所,普通高中36所,初中128所,普通小学467所,幼儿园1109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32338人,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17.2倍。硕士、博士授权点的相继建成,充分显示了全市高等教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

  文化体育事业成果丰硕。1978年以来,全市不断深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读书学习氛围日益浓厚,市民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凝聚起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2017年末,全市已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艺术馆和文化馆9个,博物馆4个,公共图书馆9个,图书总藏量达315.5万册。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各种健身器材完备,市民身体素质显著增强。近年来,鞍山籍运动员奋力拼搏,相继站上世界领奖台,马龙、郭跃、李晓霞、杜婧、于洋更是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为祖国争光添彩。

?

  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医疗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医疗机构整体实力实现飞跃,城乡医疗保障事业不断发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充分得到保障。2017年末,全市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21898张,是1978年的2.1倍;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963人,较1978年增长34.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154万人,参合率达到99.5%

?

  走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犹如弹指一挥间,勤劳朴实的鞍山人秉持对改革事业的执着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畏艰难,埋头实干。四十年风云激荡,四十年砥砺前行,成就了鞍山当前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政治的风清气正局面,文化的精深悠远底蕴,社会的稳定祥和氛围,生态环境的清秀宜人状态。此时,鞍山人已经主题鲜明、方向明确:借党的十九大强劲东风,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辽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谱写更加壮丽的新篇章,创造更加辉煌的美好未来。

?

  注:2017年农产品产量和产值数据将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进行修订。

附件

辽宁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